杭州江东村: 拿锄头的村民, 拿起了画笔

发布日期:2025-04-12 06:31    点击次数:90

钱塘区既是产业腾飞与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,也是深厚文化底蕴的汇聚之地。

作为全市最年轻的城区之一,钱塘区如何用文化之笔,写好城市发展的故事?

即日起,钱塘区委宣传部联合都市快报,推出“文润钱塘”系列报道,牵手文化特派员、文创企业创始人、钱塘文旅推荐官等,一起打开一幅“未来版”钱塘文化长卷。

文化特派员进村社,是一场文化和乡村的双向奔赴。

杭州最东面,钱塘区正在全力推动文化特派员工作落地见效、形成系统、打造品牌,为钱塘文化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与动力。

“现在撒下的种子,将来必会长成参天大树。”在河庄街道江东村文化特派员何剑伟看来,未来的“文化钱塘”,是一棵参天大树,而现在,正是“播种的时间”。

“我们都是拿锄头的,从来没拿过画笔”

“奶奶,下次漫画课,我要画‘河新新’。”6岁的婷婷拉着奶奶的手,走在江东村的村道上。她口中的“河新新”,是省级文化特派员何剑伟为河庄街道“新农人”创作的IP形象。

“河新新”头戴麦穗草帽,脚踩钱塘江潮水鞋、身着“H”形(象征河庄)绿色背带裤、手握一根自拍杆,初登场,便收获了一批“小粉丝”。如今,“河新新”已经成了江东村的“代言人”。

去年夏天,浙江省漫画家协会副主席何剑伟带着画板走进江东村文化礼堂,用“漫画肖像”打开了江东村民的“农文旅第一课”,也开启了他和江东村的“双向奔赴”之旅。

何剑伟来到村子后,江东村的村民学会了一个新词——漫画IP。

“对村民来说,最简单、直接的接受方式,就是自己画。”去年10月,何剑伟请来浙江传媒学院的师生,在村里开设“闲梦·益启画”公益课堂。

一开始,村里的老人只是带孩子来学,自己在一旁看着;一两节课过后,几个年长的村民也被有趣的课堂吸引,愿意拿起笔尝试自己画。

“村里有位阿姨说‘我们原来都是拿锄头镰刀的,从来没拿过画笔’,这句话非常触动我。”何剑伟深知,要让IP形象扎根,得让村民“看得懂、愿意试”。

在何剑伟的推动下,江东村的文化味,越来越浓——

办起了首届国际体育幽默画展暨人文乡村漫画展、浙江漫画家协会成员采风活动;浙江省漫画家协会创作基地、何剑伟漫画工作室先后落地……

近年来,越来越多的漫画资源流向江东村,“漫画”“IP”这些村民眼中的新词,也悄然融入江东村的文化肌理,成为村民们热议的“高频词”。

去年,江东村文创产业新增投资8000万元,接待游客15万人次,旅游产业增加值突破1000万元。

“外界的推动只能是一时的,让文化之树常青的关键,还是在于激发村民内心的文化自觉,培养他们对本土文化的自豪感与归属感。”何剑伟我始终相信,“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”。

文化如何出村?

在“文化进村”的同时,何剑伟还希望让“文化出村”。

一片“滩涂地”,能生长出来什么?

上世纪50年代开始,杭州钱塘江畔开启了一次又一次的围垦拓荒行动,开拓出了钱塘78.8%的土地。江堤上那“万众一心、艰苦拼搏”的精气神,让人刻骨铭心。

经过数十年的努力,如今的钱塘,已是高楼林立、产业腾飞、农田肥沃。

站在江东村的稻田边,智慧农业监测系统实时传输着土壤湿度,无人机在稻田上空掠过,绘就一幅科技兴农的画卷。鱼塘星罗棋布,稻香四溢,昔日贫瘠的“滩涂地”已是“鱼米之乡”。

这段围垦历史和代代传承的围垦精神,深深打动了何剑伟。

“还有很多人不知道这片土地上发生的故事。我们要将这段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农文旅资源,通过漫画、IP等途径,送出去。”何剑伟说。

去年下半年,何剑伟以江东村为主题创作的四格漫画,登上了《人民日报》副刊《幽默与讽刺》。今年,何剑伟计划联合浙江省漫画家协会、钱塘多所高校,将围垦精神、江东的移民文化做成系列绘本,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向全国送出这份“文化礼物”。

“以漫画为‘锚点’,村里的文化发展脉络逐渐清晰,我们的工作思路也打开了。”看着村里的变化,江东村党总支书记方建庆很高兴,“江东村正在围绕‘四个一’,实施‘艺术乡建’计划,即讲好一个围垦故事、打造一个文化品牌、挖掘优秀本土人文、留下一个文化地标。”

眼下,何剑伟正在推动“中国幽默画馆”在江东村落地。他希望,通过中国幽默画馆之力,链接各方资源,举办研学科普、漫画展等活动,以文化地标引流蓄势,“让文化流量变成经济增量”。

撒下文化的种子

长成文化的参天大树

钱塘独有的都市风貌和乡村风情,为7位省市区三级文化特派员提供了大展拳脚的舞台。

在新湾街道建华村,区级文化特派员黄小明每周都会开设一堂非遗面塑课,已经吸引了一批“粉丝”。

在临江街道萧东村,市级特派员刘航带着团队开展“头脑风暴”,社科院+金融学院强强联手,用两份沉甸甸的研究报告解码“杭州第一缕阳光照耀的村庄”,让村史成为村庄的文化品牌。

前不久,市级特派员侯小龙化身“红娘”,协调派出单位杭州市歌剧舞剧院举办了“潮起钱塘奔共富·义起兴盛向未来‘我们的村晚’”暨文化特派员汇报演出,让专业歌手与村民艺术团同台“对唱”,唱响乡村振兴的最美和声。

近两个月来,钱塘区文化特派员契合新春传统佳节,开展惠民集市、迎新晚会、非遗体验等文艺活动20场次,促进基层文化“活起来”。

“我们现在在做的事,就是在钱塘撒下一颗颗文化的种子。未来,这些种子必将长成参天大树。”何剑伟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