8月的远东,突然热闹了起来。日前,在和梅德韦杰夫口角的背景下,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高调通告:两艘核潜艇已部署至俄罗斯附近水域。尽管没有说具体位置,但释放的威慑信号十足。与此同时,中俄“海上联合-2025”联合演习在清晨5点正式拉开海上阶段的序幕:解缆、出港、混编、驶向任务海域。
中俄和美国,水下的核潜艇与水面的舰队,在同一片海域释放出两种不同的战略语言。这不是巧合,而是一次彼此看得见、听得懂的战术交手。
特朗普宣布部署两艘核潜艇,是对俄罗斯的战略暗示,同时也是给中国的顺带提醒。他表示核潜艇部署在俄罗斯附近海域,绝不是为了低调侦察,而是要给俄罗斯营造心理压力:我就在这,做任何决定说任何狠话的时候先想想后果。
而中俄这边,表面上是“例行年度演习”,但课目设计很耐人寻味。像什么援潜救生、联合反潜、防空反导、对海作战,每一项都指向高烈度冲突中的真实需求。特别是援潜救生项目,实则是在向外界传递信号:我们考虑过潜艇事故,也具备协同处置能力。
中俄和美国两边的动作,其实都是在做火力展示,但同时呢,却都控制在“不会意外擦枪走火”的区间里。这是战略示强的基本规范:够硬,但不失控。
两边释放的战略信号也很有意思。美国亮出的,是核潜艇,核潜艇是什么,是最具威慑性的水下力量;中俄秀出的,是舰艇混编和指挥链打通。展现的是一种“我们是可以协同作战的”姿态。谁也没直接点名,对方却一眼都能看懂。
往更深一层看,中俄这还是一种提前布局。核潜艇展示了美国在该海域的“潜在打击权”,而中俄的演习,则是在构建“海上反潜+防空+救援”的一体化体系。如果局势进一步升温,这种体系会比单纯的秀舰更重要。
过去几十年,美俄核潜艇的“猫捉老鼠”,主要集中在大西洋、北冰洋:在北大西洋,美军要“锁住”苏联/俄罗斯的出海口,尤其是格陵兰-冰岛-英国线。而北冰洋,又是俄罗斯战略核潜艇的“家门口”,战略意义不言而喻。
如今,远东——尤其是日本海与鄂霍次克海方向正被重新定义。从俄罗斯角度看,这本来就是它的老家,核潜艇母港全在这里,它一定死死守住。美国一边,一直想把压力带到俄罗斯后院,现在也顺便给中国“上眼药”。
日本夹在太平洋与日本海之间,掌控着连接北太平洋和东海、鄂霍次克海的海上通道,是“第一岛链”的重要节点。一直以来,日本都对俄罗斯远东军事存在高度警惕。
对我们来说,靠北方出太平洋的航道越来越重要,尤其是“第二岛链”以北方向。近些日子,随着我海军的活动增多,远东海域的博弈已经不仅是美俄之间的故事,逐渐变成美俄中掰手腕的要地。
接下来,在远东很可能会看到更多“靠近红线,但不踩踏”的试探动作:美军可能派出更多P-8A反潜巡逻机、侦察舰在远东加码,顺带叫上盟友来“围观”;中俄则可能升级演习内容,加入战略轰炸机或潜艇编队,让“联合反潜”变成真正的“联合作战准备”。
综合来看,远东正在变成中美俄“三国演义”的试探场,相关国家的每个动作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。此次美军核潜艇战略部署,则开启了远东水域新一轮的紧张互动。